“中山讲堂”第231讲:影像时代的伦理守望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蒋爱娣    发布时间:2019-02-26  阅读数:1744次 

生活在现代,我们几乎每天都被影像包围着。假日里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回到家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刷手机、用电脑,等公交、搭地铁时看看周围的广告屏,处处都是影像。导演张艺谋曾经在一部纪录短片里提到,影像时代已经开始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时代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何为影像时代的伦理?又为何要提出影像的伦理?2月16日,“中山讲堂”第231讲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以“影像时代的伦理守望”为题开讲,引领读者认识视觉艺术中伦理精神的重要意义。

贾磊磊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任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是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评委,也是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课题评审、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曾出版《电影语言学导论》《什么是好电影》《中国电视批评》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本期讲座,贾磊磊老师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精神病患者》《战狼2》《集结号》《伪装者》《血战台儿庄》《金陵十三钗》等多部影片的故事和镜头细节,从学术角度阐述了影像在当今时代的社会位置、伦理挑战、评判标准和国际差异等,并鼓励读者将正确的伦理观带入日常的影视鉴赏和研究中。有学者将当今时代称为“四屏时代”,因为电影、电视、手机和电脑四块屏幕时刻影响着人对世界的认识。影像的力量比文字的力量更直接、广泛、强烈,其独特的似真性会诱导观者模糊虚假和真实的界限,不知不觉中让人产生“这就是生活”的错觉和模仿的冲动。因此,讨论影像的伦理精神问题,不仅是关于艺术作品评判尺度的美学命题,更是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的哲学命题。

目前的电影创作深受商业化的生产机制影响,驱使电影人不断寻找和使用更具吸引力的表达系统,但日益纷繁的影像语言也带来了对电影伦理判断缺失的忧虑。比如在一些战争、刑侦、动作类影片中,对于那些体现社会正义的角色,应该怎样使用暴力来完成他们的使命?这里面通过影像展示有一个度的问题,即便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应该尽量不向观众呈现满屏嗜血成性的杀人机器。中国电影对世界影像艺术在暴力的表达方面是有贡献的,因为中国古典审美讲究含蓄和写意,有“武舞不分家”的传统,将暴力处理得诗意且正义,是值得发扬的宝贵经验。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公器,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应肩负起不可推卸的文化职责和道德使命,尽量不让伦理的失序影响影片和人物的价值。

贾磊磊老师的讲解结合影视案例,将富有学理性的话题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让读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读者们从未成年人保护、电影分级制度、热播网剧等方面和老师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气氛热烈。

我馆举办“中山讲堂”第231讲:影像时代的伦理守望

“中山讲堂”第231讲主讲嘉宾贾磊磊

贾磊磊老师(左三)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