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啸武林,乐韵满香江——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解读“艺声现象”

作者:左都雯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李伶    发布时间:2017-10-10  阅读数:2592次 

熟悉香港电影的人,对武侠电影一定不陌生。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武打设计,行侠仗义、为国为民的侠客风骨,慷慨激昂、缠绵悱恻的音乐歌曲,共同构成了香港武侠电影的独特魅力。其中,一首首经典配乐更是为香港武侠电影锦上添花。但你知道香港早期武侠电影里的配乐从何而来吗?9月23日,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做客“中山讲堂”第171讲,作题为“艺声现象:香港早期武侠电影配乐初探”的专题讲座,为读者讲解分析香港早期武侠电影配乐。

郑学仁博士出生和成长于香港,大学期间主修新闻及传播,副修音乐,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加入香港中乐团,为职业笙演奏乐师,其后加入前市政局公共图书馆任职,并先后取得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图书馆学文凭、澳洲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图书馆及资讯科学深造文凭、图书馆及资讯管理学硕士以及英国密德萨斯大学音乐图书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并担任香港图书馆协会会士,著有《吴大江传》(香港三联出版社,2006年)等学术著作,对香港音乐有深入的研究。

在本次讲座中,郑学仁博士以香港中央图书馆艺声唱片馆的馆藏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量香港早期武侠电影片段和一首首经典配乐,详细解读了艺声唱片公司的成立背景、创建过程及对当时香港武侠电影配乐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唱片出口销售业的蓬勃发展,海外各界人士急切地想要了解新中国音乐、戏曲新老作品的近况。为了满足华侨、港澳同胞以及外国听众的需要,1956年中侨委在香港发起并成立了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唱片为基础,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遂成就了“艺声唱片”的品牌。大量运用“艺声唱片”民乐作为武侠电影配乐,成为了当时香港电影界的普遍做法,如《淮河随想曲》成为花前月下场景的标配,悲情场面则多用陆春龄的笛子独奏《今昔》,紧张的夜探场景爱用传统琵琶曲目如《十面埋伏》和吕绍恩的琵琶独奏《狼牙山五壮士》,受伤的角色常与民乐《桂林山水》相伴,竖琴独奏《山涧清流》被用来营造模糊的感觉等。这种“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偶遇,有机合成一种代表该时代新艺术品种的现象”被称为“艺声现象”。“艺声唱片”的问世、“艺声现象”的出现,实实在在地推动和影响了香港本土的音乐传播、音乐欣赏及音乐教育,同时也成为香港声音回忆中一个重要的集体记忆。

郑学仁博士的精彩讲解,引起了在场读者的极大兴趣,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积极和老师互动交流,并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中山讲堂”第171讲主讲嘉宾: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

 

主讲嘉宾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中图之友”志愿者为读者派发讲座资料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