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化基因,兴青年中国 ——谭世宝教授做客“中山讲堂”谈青年与文化

作者:苗苗  来稿:业务办公室  摄影者:谭茜    发布时间:2017-05-22  阅读数:1356次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走红,到《中国诗词大会》霸屏,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强势的青年姿态,回到国人的视野。而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汉字,正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基因。近代汉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汉字的历史究竟和国运兴衰如何息息相关?汉字的发展又经历过哪些危机和机会?5月6日上午,“中山讲堂”第151讲特邀山东大学谭世宝教授以“青年中国的青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为题,带读者们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讲述近代以来那些与汉字文化紧密相关的青年和他们的故事。

谭世宝教授是山东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主要研究中国历史语言文字学、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佛教史、悉昙学等。已出版《孙中山文献考》、《澳门历史文化探真》等相关学术专著六种,自1979年起至今,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期讲座,谭教授首先梳理了中西文献中对汉字文化的年龄判定,提出了“青年中国”这一说法的来源和定义。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曾分别提出中国文化处于未开化的幼年和不健全的童年阶段两种说法,而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则宣告,近代中国是充满希望和未来的少年。近代以来,由于受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误读的影响,“汉字消灭论”和“汉字拉丁化论”曾一度流行,在经历衰落式微、充满争议的两百年后,汉字文化又迎来了强劲复兴。这恰恰展示了以汉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青年姿态,因此,认为中国文化处于“青年阶段”的提法逐渐进入学界和大众的视野。汉字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精髓,其自近代以来的流变和命运,堪称中国国运兴衰史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有识之士保卫与弘扬汉字历史的回顾,以及两派意见盛衰原因的分析,预见了当今汉字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凸显出中国文化深厚而独特的思想性和生命力。

溯汉字流变,寻文化基因,兴青年中国。短短两小时的讲座中,谭世宝教授不仅以汉字为钥匙为读者们打开了一扇进入传统文化和近代历史的全新大门,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流变的专业知识,更点燃了听众们内心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读者们纷纷留言表示,听完讲座后很受启发,身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当代中国青年,要从自然习得的汉字文化使用者,成为理性、自觉、自豪的汉字文化财富传承者。

 

主讲嘉宾谭世宝老师

 

课后观众热情找谭老师签名

 

谭世宝老师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